原创 ‖ 等 着,就 好
华应龙
2019年3月,成都市龙江路小学,应李镇西老师之邀,我执教《我不是笨小孩》一课(参见《小学数学教师》2018年第6期),和学生分享一道难题——“徒弟:师父您多大了?师父:我在你这年纪时,你才5岁;但你到我这年纪时,我就71岁了!请问:徒弟几岁?师父几岁?”
在学生尝试无果的情况下,我介绍“投石问路”之后,指名两名学生画出自己的作品。接着,我问“投石”之后干什么?学生说“问路”。我说:“问什么呢?什么变了,什么没变?有什么规律?我还能发现什么?”
不少学生兴奋地举手。
我说:“不举手,不给别人压力。发现了的同学,请在自己胸前竖个大拇指。”
有发现的同学,自豪地竖起大拇指;没有发现的同学,茫然地看着我。
我说:“人和人是不一样的,有人反应快,顿悟;有人反应慢,渐悟。没问题,没有看出来的同学,正好是需要加强锻炼的。(我指着板书)就盯着这三幅图看,看看自己能看出什么?”
没有发现的同学,看一眼后又看着我。
“不行的,孩子,要定下心来看。先从左往右看,2,22,42,62。再从右往左看,62和2之间有什么关系?20,25,30,35。35和20之间有什么关系?30,60,90,120。120和30之间有什么关系?然后,从上往下看,再从下往上看,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……孩子,上看下看,左看右看,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!”
孩子们笑了。
我继续用手势引导全班同学观察发现。少顷,有发现的同学“哦”了一声,瞪大了眼睛,笑得更美了。
学生的笑容,已将我融化。
次第花开,我心满意足。
“现在,你发现5和71之间有什么关系了吗?”
“发现了!”“发现了!”
“那现在,这道难题你会做了吗?”
“会做啦!”“会做啦!”
……
开课时都不会做的一道难题,现在全班都会了。我问全班同学,“你怎么会的?”
几乎是异口同声,非常自豪的声音:“我自己想的!”
还有学生自言自语:“一道难题迎刃而解!”“很奇怪,无中生有!”
……
课的总结阶段,我组织评比谁的进步最大。同学们一致认为“以前上课都不听讲的杨一博表现最棒,因为他竟然自己做出了这道难题。”我问杨一博感觉怎样,他眼含热泪说了两个字:“挺好!”
左上方是听课的中学语文老师公众号的截图。画面中,站着的学生就是“杨一博”。
上这节《我不是笨小孩》,我已经十多次感动地见到听课师生泪目。第一次见到,当时的我是十分惊讶的。
右上方是2018年12月阆中市教科局陈恩礼科长一万多字听后感中的片段。
我反思:为什么能有,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景致?
并不是我高明,我本是笨小孩,只是我在这节课中一直耐心地等着,包括让先会了的学生也等着。让那有些慢的、有些笨的、有些不喜欢数学的学生,自己想出来了。因此,到达了老子说的境界:“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‘我自然’。”进而,学生们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,找回了自信,收获了感动。
很多老师都知道“教育是慢的艺术”,但,在课堂上没有等,不肯等。那,我为什么能耐心地等呢?
可能,和我心底里有两个故事有关。第一个,罗汉取水的故事。
炎热的六月,佛陀带着一群弟子走在路上,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。佛陀对弟子罗汉说:“前边不远处,有一条小河,你去取些水回来,大家就在这里歇着。”
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。小河早已被蒸发成小溪了。来往的路人都到这里取水,远行的车马也从小溪中穿梭而过,因此,溪水差不多成了泥水,很浑浊,根本不能喝。
罗汉无奈,只好提着空的皮囊回到佛陀身边,告诉大家那水很脏。有人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向前走,去寻找别的水源。
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,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,对罗汉说:“你还是去那里取些水回来吧,吃了饭我们再赶路。”
罗汉心想:“那条小溪里的水怎么能喝呢,再去也是白跑一趟。”但佛陀已经下了指令,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。
溪水依然污浊不堪。罗汉不敢空手回去,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水回来。佛陀看了看污浊的泥水,对罗汉说:“我不是不信任你,你根本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,你需要做的就是待在溪水旁边,等着事情变化。”
这时,罗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:“我们应该尽早赶路,去寻找另一处水源。”
佛陀摇摇头笑道:“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。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,那你又该怎么办呢?现在你再回去,还是到那里取水,这才是最近、最方便的办法,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。”
罗汉站在那里,面带难色地说:“师父让我再去取水,难道有什么办法能使那溪水变得纯净吗?请师父指点。”
佛陀笑着说:“你需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,就等在那里。不然,溪水会被你弄得更为浑浊。”
听了佛陀的话,罗汉半信半疑地又来到小溪边。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,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。又过了一会儿功夫,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,一尘不染了。罗汉赶紧拿出皮囊,兴奋地装满溪水往回走……
第二个,秀才逼花红的故事。
很早以前,一位胡姓秀才到朋友家做客,见一盆花长得绿叶吐翠,红花喷霞,美不胜收,十分羡慕。回到家里,胡秀才也买来一盆,置于大厅之中。
过数日,不见长。又一日,他意外看到这么一句话:“阳气者,万物生长之本也。”不禁茅塞顿开,忙唤来仆人吩咐道:“今小雪将至,万木凋零,厅大室寒,故花不长。速将其移于内室,取炭生火。”仆人照话办了。
数日后,果然花出红蕾。
这天吃罢晚饭,胡秀才乐滋滋地蹲在花前,得意地思忖着:“花移温室,十日暴蕾,若近火盆,五日当绽。”于是,他又唤来仆人,移花近火,两盆相依。
既毕,顿感情同盆火,兴奋得很晚才入睡。
夜里,他做了个梦,梦见自己的花开了,开得比朋友家那盆还美。
大梦醒来,他急忙披衣坐起,秉烛而视,不禁愕然:花,竟然枯萎了……
第一个故事是说“等着就好”,浊者自清,不必庸人自扰;第二个故事反过来告诉我们,如果不等着,逼花红,结果事与愿违。
一正一反,相辅相成。
看到的、经历的故事,发人深思。
朋友,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高铁候车室,人满为患,苦于没座。怎么办?“走南闯北”?“东张西望”?不用,不用,静下心来,等着就好。一会儿,人流就流走了。
可能,有的老师要说:“那么多的教学内容,哪有时间等啊?”
是的,教学内容是挺多,所以新的课标、新的教材会有调整。不过,我们可以回头想想:我们原来那样子教,是不是书教完了,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没了,信心也没了?这是不是有些像“买椟还珠”?教学,本来是借着知识,培育未来。而现在是,没有了未来,只留下了知识。因此,我要再说我说过的那句话“教是为了学的开始”(参见《小学数学教师》2014年第1期)。
其实,数学,并不是老师讲明白的,而是学生自己想明白的。我生命中的贵人——李烈校长说课堂中的教师要“勇敢地退,适时地进”。我问她,为什么用“勇敢”一词?她告诉我,就是为了针对我们习惯性的“不敢”。
我们的教学常常喜欢学生“画龙”,教师“点睛”。朋友,如果反过来呢?教师“画龙”,学生“点睛”,请问学生体验到、感悟到的会是什么?在前述课堂教学片断中,我点拨之后的不说,和建议发现了的学生憋着不说,就是为了让“渐悟”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自己捅破窗户纸的喜悦和兴奋。
在课堂上,教师也需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。俗话说得好:“两年学说话,一生学闭嘴。”诚然,老师是吃“开口饭”的,不过,学会闭嘴,憋着不说,能静静地等着,真的很美妙,并且很重要。
现代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让学生“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”,正是因为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知识是重要的,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,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,而兴趣来自于体验。
教育是慢的事业,是面向未来的事业。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那种急于得到、自以为高明的做法,失去的将是儿童的幸福和未来。我以为“等着我”,一定是学生内心的呐喊。这节课中,学生发现“我不是笨小孩”,恰恰是“等”来的。一些课上,学生发现“我是笨小孩”,是否是因为“不等”而造成的呢?
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恒也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“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”我们做老师的多多学习道家“无为”思想,大概可能有助于师生共同幸福的抵达。
读完这段文字,我的问题来了:“我们是希望学生有兴味地回想起来,还是希望学生痛苦地躲开?”
在课堂上,教师还需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责任担当。在前述课堂教学片断中,我指导学生“上看下看,左看右看,原来每个题目都不简单”,其实就是暗暗地在帮,在尽职。这,也就是李烈校长说的“适时地进”。
当然,也会遇到“有心栽花花不开”的时候,还等吗?怎么等?我喜欢笑着说——“你不说,我能等”,逼着学生动脑筋。当学生开始思考了,我喜欢竖起大拇指说——“思考着,是美丽的”或者“虽然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,但我分明能听到同学们思考的声音”。屡试不爽,次第花开。胡适先生说:“功成不必在我,而功力必不唐捐。”教师为等而做出的努力,一定不会白白浪费。
美国学者罗威(Rowe)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,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-5秒的课堂上,就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:①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;②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;③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;④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;⑤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;⑥学生的提问增加;⑦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。
总之,等着,并不是等闲视之,一“等”了之。关于“等着”,完全可以做篇大文章:何时等?等什么?怎么等?等等。
大概,只有在“等”中才能学会“等”。因此,我和大家分享《流浪地球》导演郭帆的一句话:“如果你要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,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。”那么,朋友,“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,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去做“知而未行”的、“从未做过的事情”?
最后,和大家分享法国作家安德烈·纪德《人间食粮》中的一句话——“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,等待随便哪种未来。”
朋友,未来已来,等着,就好!
2019年4月5日写于江苏省海安市金砖酒店
7日修改于北京圆方斋
推
荐
※ 错若化开,成长自来 ——在北京电视台2017暑期“开学寄语”上的演讲
※ 学车记
※ 好课如初恋
※ 心到功自成
※ 芬兰游学散记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原创文章,欢迎转载
具体转载方式请回复“转载”查看